借魔童哪吒“重生”的邮票成为年轻人的新文创

  《一人之下》《黑神话悟空》《刀马》……随着国潮复兴,这几年诞生了不少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漫、游戏、影视作品,而且部部爆火。

  然而除了“周边”“手办”“谷子”这些时髦的舶来品,我们还能有什么方式收藏传统文化之美?

  今年春天《哪吒之魔童闹海》闯进全球影史票房榜TOP10,着实让哪吒这个中国传统文化IP大火了一阵。

  中国邮政发行了《动画——哪吒闹海》特种邮票,不过其中小哪吒的形象用的却是1979年版的国漫经典《哪吒闹海》,可能和有些调皮捣蛋的“魔童”相比,《哪吒闹海》中那个正气果敢的小英雄其实更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对哪吒的想象。

  这套邮票一共六枚,分别展现了“哪吒出世”“童年游趣”“擒拿敖丙”“斗战龙王”“哪吒重生”“定海安民”等经典情节,还应用了AR技术,让画面具有动态效果。

  邮票与影视的联动,在电影《封神》爆火后也曾上演。2024年7月,中国邮政特地发行《封神演义(一)》特种邮票,包括“苏妲己进宫”“雷震子救父”“周文王访贤”“武成王反商”四个故事。

  虽然没有使用电影中那种夸张的“中式”风格,但画风非常符合年轻人心目中的“国潮”。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中,诞生了无数惊才绝艳的设计师和传奇经典的邮票,其中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就超过了上千种,它们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记忆,在小小的方寸之地,绘画出独特绚烂的中国文化之美。

  诗人、文化学者谭夏阳,从小学开始集邮,是一位资深邮迷。他花了14年时间梳理中国邮票的历史,发掘邮票设计、发行背后的奇闻逸事,分析邮票的设计理念和绘画风格,研究邮票内容背后的文化知识。

  最终从上千种个人收藏中,精选了300多种中国文化主题的邮票,以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六个文化符号,编成了一部邮票百科书。

  它可不是一本普通邮册,而是一座邮票的“移动博物馆”,一部邮票中的传统文化史!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通过邮票,看到不同年代,人们对神话人物有着怎样的想象,笔下的形象产生了什么变化。

  和哪吒一样,孙悟空在邮票设计师笔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前后对比,都不是“一知猴”。早期的孙悟空形象大多取自戏曲和年画的造型,头戴武生的六角罗帽,脸上“画”着油彩,带着古早连环画的味道。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国人民邮政,1979年发行(图源: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

  2023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五)》特种邮票里,可以看到孙悟空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也穿着虎皮裙,但脸更接近猴。不光大师兄,黑皮的二师兄、蓝皮红须的沙师弟,也都焕然一新。

  顺便说一句,这套邮票的设计师,就是为电影《封神》设计人物造型的80后画家李云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五)》小型张《五圣成正果》,中国邮政,2023年发行(图源:《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

  在这些邮票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古典名著、神话中的人物,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出现。绘画风格和人物造型设计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些年来,我们审美方式的变化。

  在中国邮票史上,四大古典名著,每本都发行过几套邮票,每套几枚到十几枚不等,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像看一幅连环画。

  可你知道吗?中国的年画,根据产地、风格、绘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十多种。

  自2003年以来,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发行一套年画主题邮票,每年一种风格,在临近新春时节发行,为全国人民庆贺新春,增添一份喜气。至今已经发行了九套。

  这些不同风格年画的背后,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民间传说和历史变迁,是各地工匠千百年来不断探索、锤炼的技艺,是华夏文明的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风。

  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邮票选题,木版年画邮票在邮迷的邮册里,逐渐汇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年画地图。

  这么说吧,《漫邮记》就像个随身携带的“文化解码器”,不仅讲述邮票的设计之美与历史价值,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典故、历史瞬间,带领读者穿越时光,在方寸之间、细节之中,探寻中国文化之美。

  你知道吗?邮票分小全张、小版张、小型张等不同形式,有普通邮票、特种邮票、纪念邮票等不同类别。

  甚至有的邮票还自带“出生证明”,被称为“出世纸”,正面印有邮票图案,背面印有邮票技术资料(包括发行日期、发行数量、各枚面值、承印商、设计师名字等)以及邮票背景介绍。

  通过介绍一枚枚邮票的诞生故事,书中还为我们呈现了中国邮票的发行历史,和一代代邮票设计大师的人生故事。

  从邮票发行局的建立,到邮票印刷机的不断迭代和印刷技术的不断更新,再到邮票如何诞生的整个过程,其实小小一枚邮票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我想象地要丰富得多。

  书中也讲述了那些著名邮票设计师们的故事,比如几乎包揽最佳邮票设计大奖半壁江山、新中国邮票设计第一人孙传哲,猴票的作者、中国唯一一位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龙票设计师王虎鸣、工笔画大师萧玉田……

  他们的作品曾一度引领中国的审美潮流,是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年代大众文化的代表。

  邮票是索引,是路径,是钥匙,是民族基因的密码本,而解读它,需要的不仅是一把放大镜,更要有一颗敬畏文化的心。

  从四大名著、传统戏曲到古典园林、木版年画,再到市井百态,《漫邮记》以邮票为线索,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经纬。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漫邮记》是一本关于邮票的文化故事读物,将史料、评介和背景故事熔于一炉,也是一部“轻阅读”的文化美学指南,在封面、内页的设计上,采用年轻的视觉元素来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让读者享受梦幻一般的艺术之旅。

  翻开这部书,感受每一枚邮票中的匠心与情怀、人情与温暖,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心中留下“不朽”的美。

转载需注明本文链接:DNF私服网 » 借魔童哪吒“重生”的邮票成为年轻人的新文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