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72小时里,俄罗斯军队的攻势可谓异常猛烈,连续多轮导弹打击几乎让乌克兰的防线日,俄军发射了多种高精度武器,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巡航导弹和天竺葵-2远程爆炸无人机,目标直指乌克兰的军用机场、弹药库、导弹武器库以及无人机配件库,实施了大规模的集群打击。
匕首出鞘:高超音速武器突破乌军防线日的黎明时分,俄罗斯军队从克里米亚半岛的临时基地发射了多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这款由米格-31战斗机搭载的空射导弹,以超过10倍音速掠过黑海,在雷达探测上几乎无法追踪。乌克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在面对这一冲击时几乎没有反应能力,雷达操作员只能在系统因负载过重瘫痪之前,匆忙捕捉到导弹的尾焰。此次袭击的目标包括利沃夫的军用机场、以及乌克兰各地的多个军事设施。在敖德萨港,一枚“匕首”直接击中了地下弹药库,瞬间引发连锁爆炸,数千吨集装箱被抛至数千米高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精准打击并非偶然,俄罗斯的情报部门早在两周前通过卫星侦察和网络渗透,已经锁定了乌克兰27个重要军事设施的GPS坐标。
紧随其后的是“天竺葵-2”无人机的蜂群攻击。这种改进型自杀式无人机在7月29日的打击中展示出了惊人的战术灵活性。俄军在赫尔松州部署了移动发射车,每小时可向乌克兰防线架无人机。每架“天竺葵-2”无人机都装有“Kometa”卫星导航模块,可以以每小时185公里的速度精准俯冲攻击目标。在日托米尔的无人机生产车间,三架无人机成功突破乌克兰的防空火力网,将数百万美元的生产线摧毁。此外,俄军还使用了新型温压弹头,在克拉马托尔斯克的乌军临时驻扎点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爆炸的超压瞬间摧毁了所有野战工事。这种低成本、高消耗的战术已然开始消耗乌克兰的防御资源。
在7月30日,俄军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打击行动成为此次攻势的高潮。在切尔尼戈夫州,一枚导弹精确命中乌军第169训练中心,这个容纳2000名预备役士兵的营地瞬间变成废墟。这款9M729型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和景象匹配复合制导技术,其射程可达到280公里,误差小于2米。导弹搭载的480公斤高爆弹头覆盖了整个训练中心的阅兵场,确保了杀伤效果。与此同时,俄军远程炮兵部队对多个地区进行了饱和攻击,尤其是在哈尔科夫,一门2S7“芍药”自行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直接击穿了乌军的混凝土掩体顶部。这种配备激光制导炮弹的重型火炮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炮兵的战术。在短短一天内,俄军就消耗了超过1.2万发炮弹,其巨大的弹药储备令西方观察家感到震惊。
面对俄军猛烈的攻势,西方阵营终于在7月末亮出了“底牌”。根据美欧最新达成的协议,欧盟将在未来18个月内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并将数千亿美元的军事装备转赠给乌克兰。首批抵达的“鹰”式防空导弹系统将于8月中旬部署至基辅周边,但这套上世纪70年代的装备是否能有效应对俄军的新型导弹,仍然存在很大的疑问。而F-16战斗机的部署进度更是滞后,虽然荷兰已经交付了24架,但乌克兰飞行员的训练周期仍需3个月。这时,俄军的苏-57隐身战机已经在顿巴斯上空建立了绝对的制空权。西方军事专家认为,即便F-16全部到位,乌军也需要至少6个月才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乌军当前的困境远远超出外界的想象。根据乌克兰国防部的内部报告,乌军的防空系统弹药库存已不足正常水平的15%,而西方承诺的“爱国者”导弹要到2026年第一季度才能完成交付。更糟糕的是,在前线,许多部队被迫使用二战时期的高射炮进行防空作战。面对俄军的轰炸机,这些老旧的装备根本无法对抗,导致乌军在防空作战中处于极大劣势。而俄军的轰炸机则可以在70公里外投射滑翔炸弹,乌军却无力反击。
俄军的持续打击正在瓦解乌军的战略纵深。在苏梅州,乌军原本依赖的“龙牙”反坦克防线因指挥混乱而出现了防守空档。俄军第155海军步兵旅趁机突破防线公里以内。在扎波罗热,乌军将兵力分散至数百个排级据点,但因通信中断,无法进行有效协同,导致防线逐渐崩溃。
更为严峻的是人员伤亡。在7月30日的训练中心打击中,乌军不仅失去了200名士兵,还包括了数十名来自波兰和格鲁吉亚的雇佣兵教官。这些外籍人员掌握着西方武器的操作核心技术,他们的死亡直接影响了乌军对新装备的部署速度。
随着俄军导弹雨和无人机群的不断加剧,现代战争的形态正在被重新定义。而西方阵营的援助,尽管在数量上具有优势,但在时效性和针对性上显然存在重大缺陷。正如俄军所计划的那样,当“匕首”导弹划破乌克兰的天空,天竺葵-2无人机群遮蔽太阳,这场战争的走向似乎早已写在了俄罗斯的作战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