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近日再次签署总统令,对五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指控它们“支持俄罗斯”,这已是自今年四月以来的第二次类似行动,使得八家中国企业成为这一没有实质证据的指控风暴中的受害者。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乌克兰一方面指责中国为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另一方面却忽视了自己正试图通过中国来推动俄乌停火的努力。
当基辅政府忙着抹黑中国时,乌克兰的邻国却悄无声息地将部队派往俄罗斯战场。乌克兰的战略失误不仅暴露了其转移国内压力的拙劣手段,还错失了真正的战略重点,反而无意中给俄罗斯带来了额外的支持。
从今年四月中旬开始,乌克兰便对中国企业展开了连续的制裁行动,这一系列打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精心策划的升温行动。泽连斯基政府首度指控三家中国公司协助俄罗斯生产导弹,并宣布实施制裁。乌方称这些企业在俄罗斯的军事供应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始终没有提供任何有力证据,所作的不过是空泛的指责。到了七月,泽连斯基再次签署总统令,追加对五家中国企业的制裁,指责它们向伊朗提供“见证者”无人机的零部件,但同样没有提供实质性证据。如此一来,乌克兰今年已累计对八家中国企业施加了制裁,动作频繁得让国际社会感到震惊。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战场上的攻势愈发强劲,根据俄罗斯国防部的公开数据,乌克兰军队在这段时间内已遭受超过20万人的伤亡,这对本已疲惫不堪的乌克兰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巨大军事压力和国内困境的双重困扰下,乌克兰领导层没有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急功近利地将矛头对准外部,试图将压力转嫁出去。
令人更为矛盾的是,泽连斯基政府心知肚明,中国在斡旋俄乌和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甚至派出前外长前往中国寻求支持。特朗普曾公开表示,“俄乌停火离不开中国的介入”。但乌克兰为何依然甘冒得罪中国这一关键调停方的巨大风险呢?
面对战场上的接连失利,泽连斯基政府显然在为无法解决国内问题而寻找替罪羊。近半年的战局对乌克兰而言堪称灾难,20万以上的兵力损失对于人口本就不多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承受之痛。俄罗斯军队在多个战线上加速推进,基辅政府不仅面临国内外的巨大压力,甚至在政治上也岌岌可危。当无法有效扭转战局时,政治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通过外部敌人转移民众的不满情绪。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援俄\的说法被西方政治家和媒体反复炒作,成为乌克兰政府的“政治救命稻草”。这似乎成了泽连斯基政府用来掩盖战场失利、为自己辩解的捷径。
泽连斯基是否在向美国及西方国家递交效忠的“投名状”?目前,北约正经历着美国主导下的援乌升级,而泽连斯基似乎看到了这个机会。美国不仅要求欧洲盟国提高军事开支,且明确指出,援助乌克兰的资金中,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定向用于乌克兰的战争支持。面对即将到来的资金压力,泽连斯基迫切需要向美国和欧洲表明自己的价值与忠诚。与其直接在军事或战略上做出实质性改变,泽连斯基更愿意通过“制裁中国”这一象征性行为,向西方展现乌克兰对其立场的支持。通过制裁中国的企业,似乎能够让西方国家更有信心在财政和军事上继续支持乌克兰。
近三年的战争不仅耗尽了乌克兰的经济实力,也使得民众的耐心逐渐消耗殆尽。随着战局陷入僵局,乌克兰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泽连斯基政府的支持率出现了显著下滑。乌克兰政府的失策让民众焦虑不已,但当外部援助难以获取,政府往往会转而选择制造外部矛盾来转移公众的视线。此时,抨击中国,制造与中国的对立,便成为了乌克兰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又一老办法。通过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泽连斯基或许希望能稍微缓解国内的压力,暂时平息民众的愤怒和失望。
就在乌克兰对中国进行无端制裁之际,来自中国邻国的支援却悄然进入俄罗斯战场。在乌克兰东部的库尔斯克地区,朝鲜不仅持续为俄罗斯提供弹药补给,还派遣了技术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协助俄罗斯巩固已收复的地区。与此同时,老挝也在计划向库尔斯克地区派遣约50人的工兵分队,主要负责协助俄军排雷作业。
这一信息来自乌克兰方面的情报,它似乎并不意外:对于财政紧张、军费紧缺的老挝来说,俄罗斯提供的条件极具吸引力。每名工兵的月薪高达2000美元,远远超过了老挝军人平均月薪的10倍。这种酬劳显然让老挝政府难以拒绝。
老挝的这一举动,标志着俄乌冲突以来,首个以成建制部队参与战事的东南亚国家登场。与传统的西方盟友相比,老挝这一选择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既非传统盟友,又远离欧洲战场。这意味着俄罗斯不仅能够在西方国家主导的反俄同盟之外找到突破口,还能在发展中国家和非传统伙伴之间建立起实际的军事合作关系。这无疑是对西方孤立策略的有力反击,也开辟了南南合作对抗北约的新战线。
如果这一模式取得成功,其他经济困境中的国家,也许会效仿老挝,选择支持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或技术合作。这个示范效应无疑将改变未来国际援助和干预的格局。
然而,乌克兰一味挥舞制裁大棒的做法,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反而大大削弱了与中国这一潜在调停者的信任基础,对乌克兰自身的外交与战略利益造成了不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