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脊梁守护者:郭振鹏与他的县域医疗突围战

  

竹溪脊梁守护者:郭振鹏与他的县域医疗突围战

  当78岁的张大爷在竹溪县人民医院病房里挺直多年佝偻的脊背时,谁也想不到,这个曾被断言 “必须去武汉才能手术” 的脊柱畸形患者,如今在县城就完成了高难度的截骨矫形术。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专家郭振鹏带来的 “技术火种”—— 自2024年11月驻点帮扶以来,这位留美访问学者用50台高难度手术改写了县域脊柱诊疗的历史,更用 “手把手” 的带教模式,为竹溪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剥离椎板时要像解开精密的钟表齿轮,每一步都不能偏差。” 郭振鹏握着手术刀的手稳如磐石,显示屏上的脊柱影像被放大到极致。这是他在竹溪县人民医院完成的第13台腰椎退行性疾病融合术,患者是常年被腰腿剧痛折磨的农妇王秀兰。当手术钳精准取出压迫神经的髓核组织时,监护仪上的心率曲线平稳回落 —— 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半年里重复了50次。

  翻开手术记录册,一组数据令人振奋:13台腰椎后路融合术解除了患者的行走障碍,7台椎体成形术让高龄骨折患者24小时就能下地,5台椎间孔镜手术以7毫米创口实现3天出院,还有3台脊柱截骨矫形术让 “罗锅” 患者重拾挺拔……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重生。65岁的胸椎肿瘤患者至今记得,当郭振鹏告诉他 “手术能做” 时,自己攥着诊断书的手不再颤抖。“以前县医院做不了,去武汉光路费就要花几千元,现在家门口就有大专家,真是救命啊!”

  更珍贵的是技术壁垒的突破。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胸椎肿瘤切除术等4项技术,曾是竹溪县的 “空白清单”,如今都被郭振鹏带领团队一一攻克。县医院骨二科主任算了一笔账:患者人均节省异地就医开支2万余元,累计为县域百姓减少医疗负担超百万元。

  “看这个角度,椎间孔镜要沿着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的‘安全三角’进入。” 手术台前,郭振鹏握着年轻医生周磊的手调整器械角度,显示屏上的影像随之精准移动。这样的 “手把手” 教学,每天都在手术室里上演。

  郭振鹏带来的不仅是手术刀上的功夫,更是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术前,他会带着团队反复推演手术方案,在3D打印的脊柱模型上模拟操作;术中,他边操作边讲解解剖层次、止血技巧;术后,他组织病例讨论会,从并发症预防到康复方案逐条分析。年轻医生刘婷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郭振鹏的叮嘱:“做脊柱手术,既要胆子大,更要心细如发,每个毫米都关系到患者的神经功能。”

  如今,这支本土团队已能独立完成椎间孔镜等微创手术。周磊主刀的一台腰椎融合术,从切口定位到内固定植入,全程复刻了郭振鹏的操作规范。“以前看到复杂病例就发怵,现在跟着郭主任练出来了,上周还成功抢救了一位脊柱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患者。” 说起这些,周磊眼里闪着光。数据显示,经过带教,县医院团队独立开展脊柱四级手术的能力提升了80%,真正实现了 “专家走了,技术留下”。

  “郭主任,我们这里有位患者脊髓受压严重,您能远程指导一下吗?” 深夜11点,竹溪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里,骨科医生通过屏幕向太和医院的郭振鹏求助。这样的跨院协作,得益于双方建立的 “双向转诊 + 远程会诊” 机制。

  在郭振鹏的推动下,太和医院与竹溪县人民医院搭建起紧密的 “健康桥梁”:复杂病例可通过5G平台实时传输影像,太和专家团队4小时内给出诊疗方案;需要转诊的患者,太和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省去排队挂号的麻烦;术后康复阶段,县医院医生能随时向郭振鹏请教 —— 这种 “县乡接诊、市县联动” 的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 “沉” 到了基层。

  “以前最怕的就是看病跑断腿,现在好了,小问题在乡镇卫生院,大毛病县医院就能解决,真要去武汉,还有专家帮忙对接。” 家住偏远乡镇的患者鲁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群众的心声。如今,竹溪县脊柱疾病患者转诊率下降了60%,“看病难、看专家难” 的困境正在被逐步打破。

  据了解,太和医院与竹溪县人民医院已签订长期帮扶协议,郭振鹏将定期驻点指导。正如他常说的:“脊柱是人的脊梁,县域医疗也是群众健康的脊梁,我要做的,就是让这根脊梁挺得更直、更硬。” 在竹溪的群山之间,这场关于 “脊梁” 的守护之战,正朝着更长远的未来延伸。

转载需注明本文链接:DNF私服网 » 竹溪脊梁守护者:郭振鹏与他的县域医疗突围战
分享到